8月25日,由欧洲心脏病学会(ESC)、美国心脏病学会(ACC)、美国心脏协会(AHA)和世界心脏联盟(WHF)共同起草的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正式颁布。在第四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(CMIT)上,就心肌梗死诊断和肌钙蛋白的临床应用等问题,医医院心内科陶剑虹教授进行了专访。
医脉通整理报道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
医脉通:
陶教授,您好!在刚刚结束的ESC年会上颁布了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,新定义将心肌梗死和心肌损伤进行了区分,您如何看待这一更新?
陶剑虹教授:
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反映了两个时间段,或者是两种不同的程度。例如,一个心肌梗死患者,在早期缺血时间比较短的时候,表现为心肌损伤,如果缺血持续,到某一个时间,就会出现心肌的坏死。如果按心肌梗死来说,是这样一个过程。另外一种情况,患者只有心肌损伤,存在明显的缺血但还没达到梗死的程度。因此要对二者进行区分。
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表现在心肌酶学指标上是不一样的,前者心肌酶升高的程度要低一些,而后者心肌酶水平则更高。此外,心肌梗死的诊断需存在心肌缺血的证据,例如缺血性胸痛症状、新发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、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、影像学缺血证据以及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冠脉栓塞。
医脉通:
新定义强调了高敏肌钙蛋白(cTn)检测的获益,但并未给出cTn的正常值范围或正常上限,而是用了“超过参考值第99百分位”这样的描述方法,这是为什么?
陶剑虹教授:
因为目前肌钙蛋白检测还没有标化,各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核以及采用的检测方法不同,测出来的值不一样,可能这个公司测出来的某一个值是一个标准,另外一个公司可能是另一个标准,所以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cTn正常值范围,而是采用超过参考值第99百分位来描述。
只要有肌钙蛋白水平的升高,就说明存在心肌损伤,或者是小的心肌梗死;而普通的心肌缺血如果程度不严重,没有达到心肌损伤的程度,就不会出现肌钙蛋白水平升高。一旦出现了酶学的升高,那一定是心肌的损害比较严重,要么是坏死,要么就是损伤。
这样的定义有助于临床上对患者进行分层,判断哪些患者病情比较轻,哪些比较严重,从而进一步指导治疗。
医脉通:
当cTn与其他检测指标出现矛盾时,我们应该如何处理?
陶剑虹教授:
肌钙蛋白和CK、CK-MB,各有各的优缺点。CK和CK-MB在临床应用比较早,它的缺点包括:第一,敏感性不够高;第二,它升高的持续时间比较短,3~5天后就恢复正常、变成阴性的了,诊断时间窗较窄;第三,特异性仍然不够高。
肌钙蛋白的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要比CK-MB更高,而且升高的持续时间比较长。举个例子,一名心肌梗死患者,可能过了三五天,CK、CK-MB就都正常了,但是肌钙蛋白还是高的。但是肌钙蛋白有一个缺点,因为它持续的时间比较长,对于再发心梗就难以判断了。比如说,患者得了心梗,过了几天心肌酶正常了,但是过了几天又升起来了,所以我们叫再梗死,但是肌钙蛋白本身就是高的,可能就判断不出来是不是再梗死。CK就好判断了,过了几天基本正常了,突然再次升高,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患者是一个再发的心肌梗死。需要注意的是,肌钙蛋白在肾功能不好的患者中特异性也不是太好。
另外,对于溶栓后的判断,CK-MB更好一些,溶栓后可以看到明显的酶峰前移。
那么,当CK-MB和肌钙蛋白检测结果存在矛盾的时候,应该如何解释呢?
例如,肌钙蛋白是阴性,而CK-MB水平升高,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判断是心肌梗死呢?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判断的,因为CK、CK-MB升高还有可能是骨骼肌损伤或者一些其他的疾病引起的,包括心衰、肾衰等,它的特异性更差一些,而肌钙蛋白的特异性更高,也就是说没有肌钙蛋白的升高就没有心肌的损害,这是我们要注意的。
反过来说,肌钙蛋白高了,CK-MB不高,这种情况可能是心梗。CK-MB不高可能有以下原因:一是,发病时间较长,检测时过了时间窗,CK-MB水平已经下降了;二是,损伤或梗死的面积很小,CK-MB只是轻度升高,检测敏感性不够高,没有发现升高;三是,发病时间很短,检测时间太早了。
临床中,将肌钙蛋白和CK、CK-MB结合起来,有助于提高诊断效能。在超急性期诊断效能不足时,还可检测肌红蛋白;回顾性诊断效能不足时,可以检测LDH。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标志物正在研究中,但还没有用临床。
专家简介陶剑虹,教授,主任医师,硕士生导师。
现工作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、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,《医院临床杂志》编委,《内科急危重症杂志》编委,《中华高血压杂志》特邀审稿专家,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起搏学组委员,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,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一届抗栓委员会委员,四川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四川省心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四川省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。中国高血压联盟第五届理事会理事,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疾病防治分会委员。
科研项目“超声心脏的心电生理学的应用基础研究”,于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,“生理性起搏的系列研究(应用研究)”于年获成都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。年11月~年5月在香港中医院做访问学者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