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肌梗塞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基于新型地理信息系统的急性心肌梗死空间数
TUhjnbcbe - 2021/2/15 20:00:00

吴国新,叶镱,蔡阳林,刘之钰,冯垣波,吴智鑫,关紫云

医院

摘要

目的探讨基于新型地理信息系统的急性心肌梗死空间数据地图建设。方法选择年1月至年5月佛山市南海区发病的胸痛患者例作为研究对象,根据佛山市南海区下辖镇街进行分组:桂城街道组、里水镇组、九江镇组、丹灶镇组、大沥镇组、狮山镇组、西樵镇组。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进入“急性胸痛绿色通道”,在患者到达急诊科10min完成初步评估,并完成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与心电图检查,记录患者发病时间,根据患者的住院病历号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建图、分析,建立AMI发病数据库。结果AMI患者例中,男例,女例。其中,桂城街道组例、里水镇组例、九江镇组例、丹灶镇组例、大沥镇组例、狮山镇组例、西樵镇组例;年1月至年5月南海区发病的胸痛患者例,发病率前3位的分别为:狮山镇、大沥镇、桂城街道,分别占:27.7%、21.5%和16.4%;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,南海地区AMI患者发病具有群体聚集性,即在某些村镇AMI发病例数明显增多。结论佛山市南海区心肌梗死发病存在地区分布规律,加强空间数据地图建设能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延误高发区,能为临床有效防控提供依据。

关键词:佛山市;南海地区;心肌梗死;空间数据地图;心肌损伤标志物;心电图检查

急性心肌梗死(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,AMI)是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引起冠状动脉急性、持续性缺氧缺血,造成相应的心肌坏死,部分患者可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异常、心电图变化,成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[1]。急性心肌梗死病因复杂,包括:过劳、激动、暴食暴饮等,发病早期缺乏征兆性,主要以胸骨后疼痛为主,且患者经休息、硝酸酯类药物干预后难以缓解[2]。国内学者研究表明[3],AMI预后与发病到血管开通(S2B)急救时间相关,为缩短该时间美国于年首次成立急诊胸痛中心ECPC。而医院亦于年建成全区首家胸痛中心,并与全区10家医院构建胸痛协同救治网络,使得D2B平均时间为76min,已经达到AHA建议水平[4]。但是,本市当前AMI患者起病到首诊时间(S2FMC)仍占总时间的主要部分,可能与公众健康意识、院前急救调度相关。空间分析能描述、定量与解释心肌梗死在地区上分布,并分析AMI的分布情况[5-6]。因此,本研究以南海区发病的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,探讨基于新型地理信息系统的急性心肌梗死空间数据地图建设,现报道如下。

1资料与方法

1.1临床资料

选择年1月至年5月南海区发病的胸痛患者例作为研究对象,根据佛山市南海区下辖镇街进行分组:桂城街道组、里水镇组、九江镇组、丹灶镇组、大沥镇组、狮山镇组、西樵镇组。纳入标准:符合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诊断标准;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;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,加强患者心肌损伤指标检测、心电图检测,且患者均可耐受;意识清楚,能与医生进行沟通、交流。排除标准:合并认知功能异常、凝血异常或伴有恶性肿瘤者;精神异常、伴有自身免疫疾病或入院资料不全者;合并妊娠期、哺乳期或慢性心肌梗死者。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。

1.2方法

1.2.1信息的采集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进入“急性胸痛绿色通道”,在患者到达急诊科10min完成初步评估,并完成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与心电图检查,记录患者发病时间,根据患者的住院病历号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建图、分析,建立AMI发病数据库[7]。①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。所有患者入院后抽取静脉血5mL,15min离心,速度r/min,离心完毕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(CK-MB)、肌酸激酶(CK)水平[8]。②测定18导联心电图。

1.2.2数据地图建设以佛山市南海区行*规划图作为基础,利用GIS软件MAPGIS对整理后的AMI患者病例资料、相应的行*街区进行匹配。根据地理坐标(佛山市南海区近似中点的经度、维度),以点数据形式输入电子地图,并利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,形成佛山市南海区不同城镇AMI的发病率专题地图。

1.3统计学方法

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8.0统计软件处理,计量资料采用“均数±标准差”表示,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,计数资料用例数(n)表示,计数资料组间率(%)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,以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
2结果

2.1入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

AMI患者例中,男例,女例。其中,桂城街道组例、里水镇组例、九江镇组例、丹灶镇组例、大沥镇组例、狮山镇组例、西樵镇组例,见表1。

2.2南海区数据地图建设

年1月至年5月南海区发病的胸痛患者例,发病率前3位的分别为:狮山镇、大沥镇、桂城街道,分别占:27.7%、21.5%和16.4%,发病密度见图1。

3讨论

AMI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,具有发病率高、死亡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[9]。目前,临床上对于AMI以溶栓和介入治疗为主,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,降低临床死亡率,但是该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时间窗,患者发病后尽早入院治疗对降低临床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国内学者研究表明[10],疾病的发生与流行除了在时间、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分布特点外,亦与一定的地域空间环境因素有关,而临床研究更多的集中在时间、人群等因素的研究,对于空间环境分析研究相对较少[11]。本研究中,AMI患者例中,男例,女例。其中,桂城街道组例、里水镇组例、九江镇组例、丹灶镇组例、大沥镇组例、狮山镇组例、西樵镇组例,说明佛山市南海区心肌梗死发病较高,且分布相对集中。临床上,早期对于AMI的研究更多的通过疾病的分布特点、规律,完成疾病地图的绘制,能较为直观的揭示疾病的发生、地理环境位置等因素的关系[12]。

本研究中,基于新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完成本地区AMI患者发病及死亡空间数据地图绘制[13],结果表明,年1月至年5月南海区发病的胸痛患者例,目前丹灶镇、狮山立交、九江镇、和顺街道、里水街道高危点周边未建立胸痛中心,将会延误这些区域发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。空间分析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析方法,能用于描述与分析疾病、卫生事件的空间分布特点、规律,知晓AMI发病的高危人群及空间分布情况[14],有助于辅助卫生系统较好的完成资源的分配、防控决策[15]。本研究中,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,目前佛山市南海区仍有多个心梗高危区域缺乏胸痛中心设点,佛山市应针对AMI发病分布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、干预。

综上所述,佛山市南海区心肌梗死发病存在地区分布规律,加强空间数据地图建设能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延误高发区,为临床有效防控提供依据。

参考文献略

本文为《当代医学》杂志原创文章。其他媒体、网站、

1
查看完整版本: 基于新型地理信息系统的急性心肌梗死空间数